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石家庄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国民经济总实力明显地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项经济指标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商品零售额和财政收入分别由1978年33.97亿元、6.35亿元和7.1亿元上升到1998年的843.5亿元、268.02亿元和55.12亿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家庄市分阶段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2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以下历程;
从1978年底开始,石家庄市农村实行统一经营、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3年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在全市农村确立,大部分集体耕地、宜林荒山、沙荒碱地及林、牧、副各业实行了各种各样的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上涨的速度连续几年保持在10%以上;农林牧渔各业和乡镇企业都有了较大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经济联合日趋广泛;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成绩。
从1984年开始至1987年实行的撞击反射式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坚持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环节,以搞活企业过程中提出的各种改革要求,去撞击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促使管理部门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及时制订改革措施,反射到企业和有关部门,付诸实施,增强企业活力。企业有了活力,生产力得到发展,又提高新的进一步的改革。这种撞击--反射、再撞击--再反射,除弊创新,循环往复,逐步的提升,使城市改革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浅层次到深层次,一步一步引向深入,形成综合配套改革态势,逐步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经营机制逐渐完备的经济体制。
全市的撞击反射式综合改革,逐步深化。首先是从1984年到1985年,引包字进城,解决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的分配关系,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推行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接着在1986年,对已出台的改革措施加以充实完善的基础上,在建设市场体制,加强宏观调控体系方面做了探索,促进了新体制因素的增长。1987年,石家庄市成为全国企业经营责任制试点市和金融改革试点市,改革进入逐步深化阶段,把竞争机制、市场机制引入承包,推行企业经营责任制,深化企业改革,并在物资供应体制、金融体制和建立购销新体制方面,进行了改革。这一年,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中,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厂长张兴让带领全厂职工不断探索创新,创造出满负荷工作法,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基础管理素质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这一年先进的管理方法,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格外的重视,号召在全国企业推广。
从1988年开始至1991年这一时期,面对治理整顿的大环境,市委、市政府加大改革力度,积极适应宏观大环境,主动创造自我发展的小气候,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继制定出台了8个的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进一步搞活企业的政策性文件。其中,鉴于1990年大部分企业承包合同即将到期,制定了《逐步发展和完善全民企业承包经营合同》。在14家公司进行了不一样的转换经营机制试点。
1992年市委第五届四次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决定》,1993年10月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的决定》,在大中型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在集体企业推行股份合作制,在小型工商企业推行以租赁为主的国有民营改革。1994年,全市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综合配套改革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制订了《石家庄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和8个配套的单项改革方案。1994年7月18日,国家体改委批准石家庄市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联系城市,1996年9月列为正式试点市。1995年以来,石家庄市以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重点抓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加强完善、培育市场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项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1、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产权制度全面启动,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八五末,全组改组和新建股份制企业159家,股本总额24.5亿元,融通资金12.4亿元。已有华药、威远、国际大厦、劝业场、宝石玻璃A股、宝石集团B股上市,共募集资金2.14亿元。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已达16家,其中4家(宝石、一药、人百、棉三)为省级试点。试点企业利用体制优势促发展,增效益,运作一年新增固定资产4.8亿元。企业结构调整与资产重组效果明显。截至1998年底,全市组建出售的收益在30亿元以上的大公司、大集团11家;新建改建股份制企业累计1825家,累计融资27.3亿元,盘活存量资产35亿元。轻工局组建了资产经营公司,授权经营国有资产,这是河北省首家成立的资产经营公司。
2、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建设成果显著。截至1998年底,全市商贸大集团、大公司发展到6家,名星骨干发展到15家,形成了商贸骨干企业群体。放开放活商贸小企业,到1998年末,市属商贸系统82%的中小企业实现了放开搞活。粮食部门在全行业推行了连销经营和两条线运行。生产要素市场达到50多家(其中注册25家)。技术市场年成交额达4亿多元,比七五末有1.35亿元,年递增24.5%;劳动力市场已建成使用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省会劳动力交流大厅,共接待各类求职人员82.8万人,介绍就业66.2万人,成功率达80%,其中安置城镇待业人员35万人。同时,房地产、金融市场、信息和产权交易市场都有较快的发展。
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快。养老保险实行了一体化管理,参保企业和职工覆盖面分别达88.4%和92.2%,并制定了全市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失业保险范围扩大,由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职工扩大到股份制企业、劳服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外资企业中方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1996年初,石家庄市被列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已制定出《职工医疗保险实施方案》,并在全市开始实行。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开始起步,已建立市、县(市)两级工伤致残评定机构24家。
4、农村活力大为增强。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加强完善和发展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进行了探索,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推进了适度规模经营和对四荒使用权的拍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完善,社会化、产业化生产方式有了创新发展。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小城镇建设稳步进行,综合改革试验县的工作进展顺利,示范带头作用已初步显示。
5、宏观控制体制加强完善。全市的财税、金融、计划投资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建立了复式预算制度,并严格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各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作为全国五家试点之一,石家庄城市合作银行实行股份制经营,探索新的资产经营形式。在投资体制改革方面,严格依照国家下放的项目审批权限进行审批,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积极推行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实行多元化投入,建立资本金注入制度,逐步建立法人投资和银行信贷的风险责任,确保国家对国有资产投资实现调控。
进入本世纪80年代,石家庄实施两环开放带动战略,加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力度,经济合并的领域和地域不断拓宽。1995年以来,全市确定了抓开放,促改造,促开发,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加速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市委、市政府把转换脑筋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环节来抓,认真组织全市干部群众学习理论,坚持以转变思想观念带动实际在做的工作突破的方针。为了拓宽视野,开阔思路,1992年市委、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负责先后到深圳、厦门、大连、烟台、青岛、济南等先进城市进行学习考察,并多次召开全市对外开放工作会议,把实施两环开放带动战备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全局战略来抓。进入1995年以后,为了在全市加快实施两环开放带动战略,市委、市政府经过广泛调查研究,提出了一抓三促(抓开放、促改造、促开发、促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加强了对基本的建设的投入,八五期间,相断建设和完成了石家庄机场、京石高速公路、石太高速公路、程控电话、五桥一环工程及水、电、汽等一系列改造、扩建项目,兴建了东方城市广场、福兴阁、北国商城、国贸大厦等一批商业服务设施,加强完善了城市服务功能,使石家庄市的投资硬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一是加强了机构建设,市政府成立了对外开放办公室,并于1994年3月组建了石家庄市外商投资管理局,统一管理全市利用外贸工作。简化办事程度,加强对三资企业的后期管理和协调工作,建立了市主要领导与外商对线年成立了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协调中心和保护外商合法权益办公室,进一步加大了依法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力度。二是制定法规、政策,先后制定了《石家庄市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石家庄市引荐海外资金、外经合作项目中介费提取及其他奖励办法》、《石家庄市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房地产管理暂行办法》等。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利用一切机会扩大石家庄市的国际影响。在招商地域上,确定了依托港澳台,巩固东南亚,发展东北亚,开拓西欧、北美的招商方针。1995年以来,逐步加强了与东南亚、日本、韩国的联系,日本的伊藤忠、日绵,马来西亚的金狮,新加坡的能源国际等大财团,先后组团考察石家庄市。据统计,1995年来石家庄市洽谈的外商达到5000多人次。
组织参加一系列大型招商洽谈活动。除协办好一年一度在石家庄举办的河北省对外经贸洽谈会外,还走出省门、国门,到北京举办项目发布会,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举行了大型招商洽谈活动。先后独立或参加省组织的招商团赴东南亚、西欧、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招商洽谈活动,在联络客商、洽变项目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与石家庄市合作的客商已拓展到43个国家和地区,外商投资领域扩展到20多个行业。
全市已与国外8个城市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往来和经贸关系。到1998年底,实有三资企业898家,投资19.63亿美元,注册资本12.14亿美元,投产企业达509家。涌现出了石家庄棉二锦宏纺织有限公司、河北联合制药有限公司、河北中意玻璃钢有限公司等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起点高、经济效益好的优秀三资企业。三资企业已成为石家庄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对外贸易连续实现大幅度增长。1998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55385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创汇3.5亿美元。开发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截至1998年底,国家级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区企业累计已达864家,其中三资企业155家,基建投资累计已达4.92亿元。省级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区企业达44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6家,其建投资已达1.65亿元。1995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183万元。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石家庄市工业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基础,工业门类齐全,形成了以纺织、医药、电子、机械、化工、建材、轻工业为主体、布局是合理的的综合性工业结构。1998年全市共有工业公司1397个,工业总产值(现价)613.62亿元。
医药工业是石家庄市的支柱产业之一,长期以来,在全市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积累资金、出口创汇、满足社会要求和扩大再就业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后的近20年间,全市医药企业增加了182家,原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华北制药厂、市第一制药厂、市第二制药厂分别组建了大规模的公司集团。河北制药厂在80年代末期经过多次扩产改造,兼并联营,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型公司集团。河北联合制药有限公司等25家合资企业的建立,使全市医药行业向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目前,石家庄市共有医药企业196家,其中制药企业71家,医疗器械企业90家,医药包装材料企业35家。在众多的医药企业中,特大规模的公司1家,大型企业4家,中型企业14家。华北制药集团公司、石家庄制药集团公司、第二制药公司集团公司、河北制药集团公司、第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均被国家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重点制药企业,华药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二药企业集团、河北制药集团被河北省政府列为省百强优势企业。在河北省医药行业工业总产值中,石家庄市医药工业所占的比重超过70%,成为全省重要的医药基地。
医药行业成为石家庄市的支柱产业,1998年末,全市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67.4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对外出口逐年增长,1997年出货值达到5亿元,同比增长32.9%。
纺织业一直是石家庄的基础工业。进入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给纺织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导致部分企业产品销路不畅、库存积压,面临限产压库的困难。纺织行业以改革促发展,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企业现代化水平。七五期间,纺织业采取借米下锅、借鸡下蛋、借船出海的策略,使纺织业出现勃勃生机。1988年7月,石家庄棉纺五厂与河北纺织品进出口公司、香港华润纺织品有限公司合营兴办了华光纺织有限公司,总投资500万美元,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500万米卡其布。1989年1月,石家庄棉纺六厂与河北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香港华润纺织品有限公司合资兴办石润纺织有限公司,总投资495万美元,年设计生产能力为300万米牛仔布。1989年,石家庄棉纺七厂与河北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香港明灯纺织有限公司合资兴办了明兴色织有限公司,总投资150万美元,年设计生产能力为色织布和印染坯布216万米。七五期间,石家庄市共生产纱462568吨,布264639万米,全市印染布合计116353万米。技术改造和内引外联为纺织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石家庄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进入八五以来,纺织业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对外开放,于1991年3月,建立了常山纺织集团,石家庄纺织行业实现了规模经济,朝着集团化方向发展。1993年9月,棉纺二厂以整体嫁接改造方式同香港锦宏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合营,促进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加速了老企业技术改造,焕发了老厂活力,1994年末,棉二锦宏实现利税10082万元,其中利润5525万元,利税总额居全国棉纺企业第一位。八五末,纺织局所属企业124个,共有职工12.6万名,98.68万枚纱绽,布机2.42万台。纱绽和布机分别是建国初期的89.3倍和82倍。固定资产原值达19.5亿元。1994年综合实力在全国工业企业500强中列192位。纱、布、印染布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97年,石家庄纺织工业继续保持了在全国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市属纺织企业(国有、集体、三资)完成工业增加值8.12亿元,同比增长12.75%,实现利税2.36亿元,同比增长2.27%,产销率98.2%,出口创汇8315万美元。市纺织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8.81亿元,同比增长1.38%,实现利税2.37亿元,同比增长1.38%。国有资产增值率完成3.27%,超省考核指标1.38个百分点。自营出口创汇6965万美元。在全国38个纺织重点城市国有企业中,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居第六位,实现利税居第二位。
电子工业是石家庄的新兴产业,经过六五、七五期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产品多种多样,具有相当规模,有一批名牌拳头产品,有一定出口创汇能力,有一批素质较好的骨干企业的支柱行业,使石家庄成为我国电子工业的中心城市之一。1976年电子工业专业厂20个,职工1504人,总产值占全市的2.9%。到1980年,全年电子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1%。1980年与1976年相比,各种整机产量增长了3.6倍,电子元件增长30%,半导体器件增长了12.6%。进入80年代以来,电子行业调整结构,推进现代化管理,改革工业体制,引进资金、技术和项目,增强了企业活力。六五期间全市电子工业完成总投资1027.7万元,用汇1389.2万美元,引进和改造了彩色电视机、黑白显像管、铝电解电容器、彩色电视机行输出一体化生产线等,使全市电子工业有了国内先进生产设备和检测手段,能生产出高精、尖产品。七五期间争得投资8416万元,用汇1830万美元,引进了立体声收音机、高压聚焦电位器、黑白显像管玻壳等生产线,全市电子工业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七五期间,研制开发新产品129项,其中1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42项,国内先进水平83项。破除封闭式的生产管理方式,走联合之路,组建了以电视机、通讯机、半导体器件为龙头的环宇、北斗、石门等集团公司。1989年与1980年比电子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91倍,销售收入增长了19.12倍,利润增长16.17倍。工业总产值由1976年占全市的2.9%上升到9%,占全省电子工业总产值的74%。
进入八五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确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先进设备,建立电子工业基地,发展大规模企业的电子工业发展思路,组建了石家庄宝石集团公司和河北液晶显示集团公司两家超大规模电子工业企业。通过八五计划的实施,目前石家庄市已成为河北省电子工业的主要基地,电子部37个中心城市之一。宝石集团发展成为全国特大规模的公司,综合大屏幕彩色玻壳项目是河北省和国家八五重点项目,总投资28.3亿元,引进日本NEC公司生产线。河北省液晶显示集团总投资2859万美元的液晶显示项目,引进了日本九十年代先进技术和设备。清华液晶材料厂的STN液晶显示材料项目也建成投产,其规模和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无线电三厂扩大高压聚焦电位器生产能力项目已经完成,其生产能力已达到500万支,其规模居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850厂系列接插件项目已通过电子部验收,成为国内生产该产品最好的一条线。电路板厂与美国合资多层电路板项目,年产多层电路板5.3万平方米,其产品规模及技术水平,达到九十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此外空调器厂、铜材厂、汇能公司、正定电子元件厂等也都具备一定规模,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八五期间,全市电子行业共兴办三资企业39家,是七五的4.8倍,实际利用外资1870万美元,是七五的11倍。同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参与国际大循环,八五期间共出口各类电子产品9381万美元。九五以来,全行业克服困难,继续保持了发展势头。1997年,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6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0.72亿元,利税10.2亿元。
石家庄市五大枝柱产业之一,列入石家庄市九五计划及2010年发展规划重点发展行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石家庄市机械工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六五期间,在上质量、上品种、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方针指引下,企业逐步从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由重点为重工业服务转向为轻纺等各行业服务,产品方向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产品和出口产品。到1984年,全市机械工业企业发展到200家,占全市企业数的34.54%,工业总产值81144万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16.4%。石家庄水泵厂成为全国最大的杂质泵生产企业,设有全国最大杂质泵研究所和高压泵站。大型杂志泵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石家庄内燃机配件总厂的内燃机配件产量达到2000万件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内燃机配件企业。分马力电机、滚动轴承、万能剪床等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其中市电机厂的分马力电机在港澳市场被誉为单相王。全市36种产品获省以上优秀产品奖,泥浆泵、三足离心机等七种产品获国家金质、银质奖。
在1986-1990年的七五期间,机械工业又有较快发展,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取得显著成绩。石家庄建筑机械厂、市柴油机厂、华北柴油机厂分别从德国道依茨公司引进风冷柴油机技术,使我国的建筑机械、工程机械、特种车辆的动力机械上了一个新水平。阀门一厂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了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我国冶金、煤炭、电力等部门提供多种用途的大中型阀门,特别是为秦山核电站生产制造270多套核电阀门,揭开了阀门生产的新篇章。水泵厂先后引进德国里茨公司潜水泵及澳大利亚活曼公司渣浆泵技术,到1988年试制成功45种新产品,跨入先进行列。七五以来,全市机械工业形成了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产品结构。在全国占有优势的主要产品有11种,在省内具有优势的产品有5种。汽车、动力机械、电机、石化和冶金通用设备、电器设备、机械基础件、泵类产品、机床、农机产品成为行业九大支柱产品。截至1995年全市共有工业企业464家,职工13.5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20.2%,年工业总产值52.3亿元,占全市总数的16%, 工业增加值15.2亿元,占全市总数的13.8%。1997年,全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742万元,同比增长12.98%,实现利税4622万元,同比增长13.31%。
石家庄建材工业已形成以水泥及水泥制品、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防水材料、房建材料制造业、非金属矿开采加工业为主的独立工业体系,是河北省中部最具实力和影响的建材工业基地,全市工业支柱产业之一。
行业总体规模扩大。到1996年底,全市乡以上建材工业企业322家,固定资产净值33.6亿元,从业人员约10万人,工业总产值22.3亿元。其中县以上建材企事业单位68家,固定资产净值13.8亿元,从业人员2.4万人,工业总产值7.8亿元,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提高了7.8倍。企业个体规模扩大,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计有大中型企业12家,其中大型企业2家。1996年大中型企业总产值3.2亿元,利税0.41亿元,分别占行业总产值和利税的41.2%、60.5%。
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全行业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的大规模技术改造,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大大提高。产品结构显著优化。一是高档次产品比例扩大。水泥产品中以425#为主,并向525#以上高标号发展,特种水泥全国领先。陶瓷工业大规格墙地砖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平米,奥理砂卫生瓷以节水、易装、占地少、冲洗功能好远销海外,并开发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氮化硅特种陶瓷。石家庄市还是全国著名的防水材料、人造松、硅线石生产基地和云母出口基地。二是产品质量提高,名优产品倍出。有部优产品4项,省优产品26项,市优多项,优质产品覆盖率达到38%。三是大批建材产品被用于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建设,誉满全国。四是新型建材材料一度在全国领先。1978年后石家庄被确定为全国两个新型建材试点城市之一后,新型建材得到较快发展。全市以建设20万平方米框轻建筑配套材料生产基地为目标,建设了加气混凝土砌砖、加气砼复合外墙板、双钢筋密肋大楼板、石膏蛭石空心条板、离心管柱等5条主体材料生产线和节点用硫铝酸盐早强水泥、涂料与粘接剂、空腹钢心窗、夹心蜂窝门、石膏开花板等5条配套材料生产线。还研制了浮雕石膏开花板、玻纤水泥浴盆及盒子卫生间、钙塑制品等二十几个新产品。1981年,国家计委、建材部联合在石家庄召开新型建材技术经验交流会,会议确定石家庄与北京、重庆等并列为全国九大新型建材基地。被称为跨世纪产品的特种水泥--海水水泥在石家庄水泥厂开发成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经济效益大幅增长。到1996年底,县以上建材企业实现利税6778万元,分别是1978年、1990年的7.3倍、2.2倍。其中石家庄水泥厂进入千万元利税大户行列,有500万元以上利税大户5家,百万元利税大户21家,这些利税大户利税总额5970万元,占全行业的87.8%。1997年,工业产值9.7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3.4亿元,实现利税6356万元。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五、六十年代,砖瓦、水泥及制品主要销往本地市场,部分销往省内其他地市和山西。七十年代,特种水泥打入京、津、沪和江苏、广东、广西,钢筋砼电杆销往山西、东北、内蒙等地。八十年代以后,产品的市场覆盖迅速扩大,通用水泥开辟华北油田、京津和附近各省市场,特种水泥市场进一步扩大,雪莲牌白水泥曾销往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省区市/省(区、市)/省(自治区、直辖市)/省、区、市,石材等装饰材料销往华北、东北各地,白水泥、油毡、陶瓷、云母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销往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孟加拉、中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到1996年底,全市县以上建材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5亿元,分别是1980年、1990年的8.6倍、2.7倍。销售收入中销往本市、省内各地、京津等其他省区、国外的比例分别占到50%、25%、15%、10%左右。
石家庄市化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产品种类不断增多。到1995年底,已形成拥有石油化工、基本化工原料、有机化工、农用化学品、精细化工、橡胶制品、化工机械等十多个门类600多种产品的支柱行业。其中钡盐的产销量居世界第一,农药、涂料、化肥、橡胶制品、苯酐、氢化钠等产品在国内或省内占有一定的优势。截至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镇以上化工企业472家,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92.43亿元,固定资产原值76.34亿元,实现利税21.64亿元。市化炭局统计的化工企业100家,199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9.89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8.21亿元,实现利税3.16亿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2.79亿元,净值16.51亿元,上述指标在河北省化工系统中均居各地市之首。1995年共有20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出口总值3.45亿元,创汇0.41亿美元,出口总值占产值的11.58%。
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八五期间,全市100个在统化工企业共完成技改、基建项目195项,实现基建、技改投入11.2亿元,其中超千万元以上项目35个;鉴定新产品130项,其中7项达到国际水平,23项填补了国内空白,82项新产品获市以上科技成果奖励,新产品产值率达3000多万元。到八五末,全市已初步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额高的四高拳头产品,如辛集化工厂五洲牌钡盐、石家庄化工厂石药牌甲铵磷、石家庄市油漆厂金鱼牌油漆等。同时,产品结构更趋于合理,到1994年底化肥产值的比率降为17.2%,且尿素、磷铵、复混肥等高浓度化肥增加11万吨。精细化工产值率达2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个百分点。
强化质量管理,争名牌,创优质。八五期间,全系统累计完成质量管理成果398项,其中省部级成果24项,市、厅级成果86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7000余万元。五年间共创国家、省、部优质产品56种,优质产品产值率达到64.6%,在全省化工行业和全市工业系统中名列前茅。自1993年以来,石家庄市油漆厂的油漆和辛集化工厂的钡盐产品创为省级名牌产品,有4个企业被命名为省级质量效益型企业。
进入九五以来,通过抓改革,完善经营机制,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抓市场,促营销,努力克服市场低迷、价格下迭、能源及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生产经营健康发展。1996年1997年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02188万元、108543万元,完成销售收入112702万元、107274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8830万元、31989万元,实现利税8820万元、7290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轻工业,只是从属于其他经济部门的自然行业,规模小,品种单调,设备简陋,工艺陈旧,生产能力很低,年产值不过二百多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5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全市轻工业已发展成为有家具、塑料、造纸及纸制品、硅酸盐、轻工与日用机械、制酒、印刷及包装装潢、日化、五金等19个行业,拥有职工5万余人,固定资产17.4亿元的工业部门。195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2亿元,比七五末11.9亿元增长119%,翻一番,年平均递增16.95%;完成销售收入20.6亿元,比七五末增长116%,平均年递增16.7%;实现利税1.5亿元,比七五末增长111%,平均年递增16.1%;固定资产总投资11.3亿元,比七五时期增长60.1%,平均年递增9.9%。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在全省市、地行业中位于前列。1996年、1997年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27.47亿元、28.04亿元,工业增加值7.57亿元、8.36亿元。完成销售收入19.60亿元、18.92亿元,利税9843万元、14530万元。现在轻工系统已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155人,占职工总数的4.4%,并建立起钟表、日化、家具、电光源、硅酸盐、塑料、皮革等科研机构,实现了生产、科研、开发一体化。同时还通过内引外联、招商融资、加大科技的硬投入,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在软包装彩印、床垫、日化、塑料、啤酒、家具制造等生产领域基本步入现代化生产,在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领域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平均每年开发新产品在30项以上,仅八五期间就开发各类产品129项,其中省级以上100项,席梦思床垫、高档肥香皂、明月家具、复合农用膜、石家庄大??酒、软包装彩印袋等成为拳头产品和省以上名牌产品。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东欧、西欧、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品种也由七五时期20余种增加到54种,年出货值1.5亿元,比七五末的1990年翻一备。通过组建以印刷业为主的众鑫有限公司,以塑料业为主的恒东公司集团和对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形成抓大放小新格局,进一步扩大了企业规模,提高了企业经营实力。到1997年,全市轻工业共有工业公司144个,市属企业41家,其中6家已发展成为国家大型企业,10家发展成为中型企业,新兴行业塑料及塑料制品、软包装彩印、精细化工、啤酒等已成为轻工的骨干力量。同时还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三资企业16家。现在轻工系统一天的工业总产值,相当于解放初期全年产值的两倍多。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石家庄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经济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和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八五末期,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不变价)达到122.7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1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95元。而进入九五后,以小康建设总揽全局,深化改革,抗洪救灾,农业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1996年、1997年、1998年分别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7亿元(现价)、275.2亿元(现价)、287.4亿元(现价),增加值124亿元、140.5亿元、145.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2元、2837元、2988元。
种植业。由传统型农业向商品型农业转变、由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变,实现了由过去以粮为纲到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战略思想转变,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推进了生产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及高效农业的发展,使种植业取得显著成就,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显著增加。从1949~1995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由1267万亩增加到1392.6万亩,增长9.9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987.1万亩增加到1132.5万亩,增长14.7%。其中小麦由239.6万亩增加到535.5万亩,增长1.2倍;油料作物播种由51.1万亩增加到87.8万亩,增长71.8%。瓜菜由有记载的1976年的50多万亩,发展到111万亩,增长1倍多。双千田从无到有,1955年发展到224.1万亩。粮食作物优种率达到95%以上。农膜覆盖面积达到81.23万亩,吨粮田面积达到282.5万亩。从1949~1995年,粮食单产由63公斤增加到408公斤,增长5.5倍;粮食总产由618168吨增加到4395448吨,人均占有量由167公斤增加到519.5公斤。其中小麦单产由53公斤增长到402公斤,增长5.5倍;玉米单产由67公斤增长到474公斤,增长6.1倍;油料单产由73公斤增长到200公斤,其中花生由99公斤增长到205公斤,增长1倍多。1995年全市向国家贡献粮食104.61万吨,占全省贡献量的五分之一,人均贡献156公斤。到1998年,粮食总产达到502.87万吨,油料20.8万吨。蔬菜品种由25种增加到70多种,名、优、细、特菜品种已进入市场和家庭,地膜栽培和日光温室新技术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烂,全年供应,结束了长期以来冬春季节以大白菜、白萝卜为主要蔬菜品种的历史,进一步丰富了城乡人民的菜篮子。
林业。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林业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基本建设为依托、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全市把提高绿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了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万众动员绿太行等活动,加快了绿化步伐,逐步把林地使用权推向市场,以果园承包、拍卖四荒、合资联营等为主要形式,搞活林地使用权,使林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截至1997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积达341251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0.1%。西部山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平原农田林网得到恢复性发展,农田林网面积373707公顷。林业发展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在发展林业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坚持绿化起来更要富起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加大经济比重,扩大名特稀优树种的种植。已形成雪花梨、鸭梨、大枣、优质苹果等几大果品基地和石榴、猕猴桃、蜜桃、花椒等各具特色的小基地,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1997年底,全市干鲜果总面积134488公顷,其中结果面积75290公顷,总产量1078678吨。林业商品产值达到了14924万元。1988年,干鲜果总产量120万吨,林业商品产值15881万元。
畜牧业。从1979年以来,连续稳定增长,畜牧产值占农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7.7%提高到1995年的44%。发展规模养殖,建设生产基地,到1997年,建成养殖专业村245个,养殖小区75个,养殖专业户13万户。1998年全市畜牧业产值94.01亿元,肉类总产值81.04万吨,禽蛋产量70.58万吨,鲜奶产量22.6万吨。全市牧业产值,人均牧业产值和肉、蛋奶总产量,肉、蛋人均占有量7项主要指标均列河北省第一,奶类人均占有量列全省第二。畜牧业生产主要指标综合排位连续五年名列全省第一。
水产。随着防洪排涝体系的建立,灌溉面积的成倍增加以及大批坝塘水库的兴建,水产养殖业在迅猛发展。截至1997年底,发展养殖水面17.8万亩,其中水库中水面16.3万亩,池塘水面1.5万亩,水产品年总产量15633吨,1998年达到17107吨。以北方渔业总公司为龙头,以13个水产技术推广组织、20多座国营鱼种场和几十个饲料、技术服务场点为依托,面向北方地区的以苗种、饲料蛋白源、饲料添加剂、水产食品为主导产品的水产经济网络,已形成了良种繁育、养殖、销售、服务一条龙,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九十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由小规模、粗放型向产业化、大规模商品基地方向发展。万亩商品鱼基地、甲鱼养殖基地、网箱养鱼基地、罗非鱼基地四大生产基地正在积极兴建。水产养殖业的繁荣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乡镇企业。1991~1995年5年时间,乡镇企业总收入占全市农村总收入的85%,用于农业的投入及教育、卫生、交通等设施的建设资金,70%是由乡镇企业的利润提供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力的转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1995年,全市乡镇企业职工总数突破1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据统计,在社会总产值亿元乡镇、千万元乡镇和千万元以下乡镇中,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占农村总产值的81.8%、64.6%、44.9%。乡镇企业真正成为农村奔小康的先行军。1997年、1998年,乡镇企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78.6亿元、219.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05.3亿元、867.5亿元,完成税收10.6亿元、12.8亿元。1997年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29.8亿元。经过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大企业集团,1997年营业收入千万元以上企业可达370家,跨入全国大中型乡镇企业行列的48家,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5家。初具规模的工业小区有113个,其中省级示范区3个,市级达标区45个,5亿元以上的5个,10亿元以上的3个。全市乡镇企业中的三资公司发展到123个,创办境外企业4家。全市各类乡镇企业集团达到73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22个。经过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布局结构调整,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食品饮料、建筑材料业、机械制造业、化工业、纺织服装业、冶金制造业、皮革皮毛制品业、纸及纸制品业八大行业年产值超20亿元,占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的69.35%。
经过20年的发展,石家庄市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市区现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3.9万个,从业人员12.72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三业网点118个。全市共有大中型百货商场和工业品、农副产品、物资贸易中心99座。全市社会消费品总零售额1997年238亿元,其中市区105.93亿元,1998年达到268.02亿元,其中市区110.95亿元。国有商业发挥了主渠道作用。1996年,全年完成经营收入33.75亿元,其中市直完成23.94亿元,实现利税1.01亿元。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组建公司集团10个(市直5个),建有连锁总店12家,连锁网点104个。供销合作商业积极开拓市场,1997年商品销售总额完成47.4亿元,实现利税总额4876万元。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了310个,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储运、消费等多行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公司59个。初步形成了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十专业合作社十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大力组织农副产品购销,1997年全年推销农副产品总值达6.2亿元。个体私营商业也有了一定规模。1997年,全市从事批发零售的个体商户发展到208134户,从业人员365970人,销售总额310.94亿元,私营商业发展到2978户,投资者6785人,雇工45090人,销售总额15.06亿元。
市场贸易发展很快。1998年底全市市场总数569个,年成交额400.18亿元。年成交数达亿元的大型集贸市场13个,其中新华、南三条两个市场已跨入全国十大集贸市场行列,年成交额分别达到139.5亿元、100.18亿元。桥西蔬菜批发商业市场成为石家庄一大菜篮子,市区60%的蔬菜、40%的肉类、40%的果品、10%粮食都是由该市场供应。